萬華剝皮寮歷史街 98.12.04
乍聽剝皮寮,馬上聯想到”剝皮裝粗糠”
那小時候聽過令人驚嚇的字眼,
剝的指的是人皮啊! 唉呦…起雞皮疙瘩了……
話說觀賞完士林官邸菊展,時間才11點,
久兄提議至萬華吃小吃,立馬成行。
第一個小吃是隱藏在和平西路小巷弄的福州元祖胡椒餅,
沒有排隊就買到了。一個45元,小巴掌大,
餡多料實、口感不錯,就是皮烤得硬了些,
讓我啃走了一條街,直到下一個小吃店才解決了它。
久兄說假日人多常需排隊,還得先付錢再拿號碼牌等候出爐領餅。
生意真有那麼好嗎? 隔天同老婆再去時就應證了。
走到巷口一瞧,等候的才2~3個人,還好嘛,沒有長龍啊!
掏出錢來準備買,卻聽到工作人員丟出一句話 :
有號碼牌的需等12分鐘,沒號碼牌的等40分鐘….
愣了一下,跟老婆兩人對望了一眼,依昨天下肚的味覺告訴我,
等40分鐘? 不值得,所以就離開了不知景氣衰退為何的餅店。
下一站是有53年歷史的老店「周記肉粥店」,
我們只點了招牌的”肉粥&紅燒肉”,肉不錯吃,
粥嘛…像是湯泡飯,不對我胃口,
不過看看川流不息的食客,
真有點迷惑於自己怎麼那麼歹胃口,難怪會瘦。
瀏覽了一下,餐廳的餐具、餐桌、牆壁….的
衛生清潔若能再改善,當會吸引觀光客的捧場。
民生問題已解決, 漫步走向剝皮寮老街。
地址:108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號
參觀時間:週二至週六,09:00-16:30
週日、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。免費入場。
剝皮寮老街,是清代保留下來的歷史街區。經改建再利用,
並成立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。剝皮寮的範圍,
南側緊鄰老松國小、前(北)為廣州街,
東到昆明街,西接康定路所包圍的街廓。
為何稱「剝皮」說法很多都無法被證實,
所以目前沒有正確的答案。
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說法就是清朝時
商船從福州運杉木來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
另外一個說法是原先這邊是叫福皮寮街,
日治時代用日語發音北皮寮街,
台灣人再轉為閩南語發音成為剝皮寮。
剝皮寮牌樓厝的建築裝飾雖不算精緻,
但簡潔的紅磚、洗石子飾面反映的是
庶民生活的風格,因為當時的居民多半經營仔店、
小旅社、浴室、茶室、道士壇或
碾米店等小本生意,屬於中下階層的市井生活,
通常將1樓當店面、2樓當住家,
甚至分租住了很多戶。 (摘自網路)
黃昏的故鄉,陽明與金玫主演,我還留有印象。
至於火燒通天樓?可記不得了,看過的是”火燒摩天樓”。▼
這一通 一摩,可讓我摸不著頭緒了。
日祥旅社的性質類似於販仔間,為地區性的小旅社,▼
房間小小的約1~2坪,客人來源較為複雜,費用也較為低廉,
一般多為中下階層民眾暫時 居住。
車伕椅墊上貼著”請勿乘坐”,我就乖乖的在旁請老馮幫我拍照留戀。
現在看來聽話是對的,要不,依現在這個相貌,坐在前面椅墊上,
活脫脫的就像個討生活的”三輪車伕”了。
小時候喜愛看布袋戲,像功夫高深卻健忘的老和尚、
罪魁首禍首的渾沌鰻、專們除奸斃害的殺人聖手….等,
也常和一干鄰居小朋友就在窗戶框上演起自編瞎扯的掌中戲來,
相片中的場景歷歷在目,只是朱顏改……
老松國小的教室
走走看看有消化,進財切阿麵在呼喚,
有一就有二,無三不成禮,
大家腳步很自然的就拐了進去,
嚐嚐百年老店的切阿麵了。
嗯,有點單調,老闆 ~ 請再來盤紅燒肉!
常聽久兄說: 近廟欺神,有點道理呢,
名寺古廟離家近,卻已很久沒再來過。
看那民眾與觀光客絡繹不絕,香火鼎盛的盛況,
龍山寺果不其然名聞四海啊 !
龍山寺寺前與捷運站間,遊民充斥,
和平西路上高聳氣派的萬華行政中心,
似乎顯得不懂民間疾苦,與民脫節。
宜.花.東、桃.竹.苗、中.彰.投、雲.嘉.南、高.屏.金.馬、國外